金秋時節,蘭州市榆中縣青城鎮青香蒲高原水稻研讨基地內,300余畝稻田鋪展成金色畫卷——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秸稈,隨風泛起層層浪濤,大型收割機络绎其間,轟鳴聲中,飽滿的稻粒不斷涌入糧箱。這片曾因鹽鹼化“低產低效”的土地迎來初次高產開鐮。
彼時,青城鎮的農田因含鹽量高,長期處於“種啥都難長、長了也低產”的狀態,加上蘭州高原氣候對水稻生長的约束,本地優質大米供給一直是農業短板。
“這片地早年間其實種過水稻,但越種越不可。”基地負責人、返鄉創業青年張彤蹲在田埂上,指尖捻著顆粒圓潤、色澤透亮的稻穗,“鹽鹼化一年比一年重,保水保肥能力差,再加上水稻品種老、種植技術落后,水稻質量和產量都不高。曾经咱本地人想吃口優質大米,只能去市場挑東北、江南的外地品牌……我總盼著啥時候自家地裡也能種出好米。”
為破解這一難題,張彤牽頭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甘肅農業大學的科研團隊,開啟了鹽鹼地改进與優質水稻引種的“雙線攻堅”。
經過7年反復試驗,團隊終於創新出“鹽鹼地改进+稻蟹共生”的復合生態形式:通過挖渠排鹼、增施有機肥下降土壤鹽度,引黃河水灌溉進一步中和鹽分,為水稻生長“改进土壤根基”﹔同時針對性引進耐鹽鹼、適配高原溫差的優質水稻品種,配套全程機械化插秧技術,讓育秧成功率從开始的70%躍升至85%。
“稻護蟹、蟹肥稻,螃蟹在田裡爬動能鬆動土壤,還能吃掉害虫,全程不必化肥農藥。”張彤笑著說,現在種出的大米,煮熟后米粒晶瑩、口感軟糯,湊近就能聞到天然的米香,彻底達到優質米標准。
本年,良田實現了“雙豐收”:水稻畝均增產近100斤的同時,還能同步產出200斤優質河蟹,土地綜合種植本钱下降80%,畝均效益達1.5萬元。
更讓人開心的是,每畝1300斤的有機大米產量,直接填補了本地優質大米的供給缺口。“曾经我們吃的大米首要還是外地的,現在好了,在家門口也能吃到新鮮優質大米了。”乡民張興鳳看著收割機滿倉的稻谷,語氣裡滿是骄傲。
張彤說:“我們會好好總結改进技術和種養形式,逐渐擴大種植規模,讓更多鹽鹼地變成‘高產田’‘致富田’。不僅要讓榆中大众终年吃上新鮮的本地優質大米,還要把‘榆中稻’打造成有辨識度的特征農產品品牌,為榆中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煜宇)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20 米兰星空体育平台 - 星空XK体育软件下载与赛事推荐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402277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