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四川達州高新區通用航空產業園河市機場,由成都飛來的一架大型四發商用無人機平穩下降,上面載著5大箱小麥和水稻種子及農用地膜。
繁忙1小時卸貨、裝貨,這架無人機又載滿達州生產的綠色農產品飛返成都。早上7點前,“達州鮮菜”就被分送至成都各菜市場。
這場方便的“空中貨運”是數字技術在達州多領域應用的一個縮影。在鄉村產業一線,數字科技也發揮著“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清晨的薄霧還未散去,達川區雙廟鎮二東村的數字育苗工廠裡,一排排嫩綠的辣椒苗在LED補光燈下舒展枝葉。技術員李靜打開手機客戶端,輕輕一點,棚內溫度、濕度、光照數據實時呈現。她輕觸“補濕”鍵,頂部的自動噴淋系統当即啟動,細密的水霧均勻洒在麦苗上。
萬家鎮水稻測產驗收現場傳來喜訊:均匀畝產735.8公斤。“本年春旱連著夏旱,再加上稻飛虱虫灾,水稻能夠逆勢增產,是因為有一套創新實用的‘虫情監測系統’。”達川區植保植檢站副站長曾偉介紹。這套系統通過在不同地舆區位集點成網,開展水稻多類害虫的拉網式監測,极大的提升了害虫的结尾發現才能。
從數字育苗到智能灌溉,從虫情監測到水肥一體,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得益於數字鄉村建設不斷深化。在達州,5G網絡、物聯網、大數據等數字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现在已建成數字鄉村示范村11個,農村寬帶接入端口數同比增長23%。“數字農具”遍及行動,推動智能灌溉、虫情監測、土壤傳感等技術在田間地頭落地生根。
數字技術不隻推動種植業轉型升級,還從一產向三產延伸,推動鄉村產業交融發展,拓寬農民增收途径。
巴山大峽谷深處,薅草鑼鼓打破了山間的寧靜。伴著“歌頭”的領唱,幾十把鋤頭應聲落下。這項國家級非遺“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已成為巴山大峽谷景區最受歡迎的文明體驗項目。“我們通過數字化手法,讓陈旧的農耕文明‘活’了起來。”景區負責人說。在新建的巴文明展现館裡,游客戴上VR眼鏡,瞬間“飛越”地球褶皺﹔經過聲光技術及數字化改造的大象洞,化身“時虚幻旅”體驗館,再現巴文明的陈旧傳說。巴山大峽谷景區開園至今,已帶動周邊數百家農家樂、民宿繁荣發展。
據了解,達州正著力推動數字經濟與鄉村產業全鏈條深层次地交融,以才智農業和數字基建為中心,重點培养農產品電商、智能農機裝備、冷鏈物流等新業態,讓數字經濟成為助推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引擎。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20 米兰星空体育平台 - 星空XK体育软件下载与赛事推荐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402277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