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兰州市榆中县青乡镇青香蒲高原水稻研讨基地内,300余亩稻田铺展成金色画卷——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秸秆,随风泛起层层浪涛,大型收割机络绎其间,轰鸣声中,丰满的稻粒不断涌入粮箱。这片曾因盐碱化“低产低效”的土地迎来初次高产开镰。
彼时,青乡镇的农田因含盐量高,一向处在“种啥都难长、长了也低产”的状况,加上兰州高原气候对水稻成长的约束,本地优质大米供应一向是农业短板。
“这片地早年间其实种过水稻,但越种越不可。”基地负责人、返乡创业青年张彤蹲在田埂上,指尖捻着颗粒圆润、色泽透亮的稻穗,“盐碱化一年比一年重,保水保肥能力差,再加上水稻种类老、栽培技能落后,水稻质量和产值都不高。曾经咱本地人想吃口优质大米,只能去商场挑东北、江南的外地品牌……我总盼着啥时候自家地里也能种出好米。”
为破解这一难题,张彤牵头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甘肃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敞开了盐碱地改进与优质水稻引种的“双线年重复实验,团队总算创新出“盐碱地改进+稻蟹共生”的复合生态形式:经过挖渠排碱、增施有机肥下降土壤盐度,引黄河水灌溉进一步中和盐分,为水稻成长“改进土壤根基”;一起针对性引入耐盐碱、适配高原温差的优质水稻种类,配套全程机械化插秧技能,让育秧成功率从开始的70%跃升至85%。
“稻护蟹、蟹肥稻,螃蟹在田里爬动能松动土壤,还能吃掉害虫,全程不必化肥农药。”张彤笑着说,现在种出的大米,煮熟后米粒晶亮、口感软糯,靠近就能闻到天然的米香,彻底到达优质米规范。
本年,良田完成了“双丰收”:水稻亩均增产近100斤的一起,还能同步产出200斤优质河蟹,土地归纳栽培本钱下降80%,亩均效益达1.5万元。
更让人高兴的是,每亩1300斤的有机大米产值,直接填补了本地优质大米的供应缺口。“曾经咱们吃的大米首要仍是外地的,现在好了,在家门口也能吃到新鲜优质大米了。”乡民张兴凤看着收割机满仓的稻谷,口气里满是骄傲。
张彤说:“咱们会好好总结改进技能和种养形式,逐渐扩展栽培规划,让更多盐碱地变成‘高产田’‘致富田’。不只要让榆中大众终年吃上新鲜的本地优质大米,还要把‘榆中稻’打造成有辨识度的特征农产品品牌,为榆中农业高水平质量的开展注入新动能。”(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煜宇)
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协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维护联络咱们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告发电话告发邮箱: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20 米兰星空体育平台 - 星空XK体育软件下载与赛事推荐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402277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