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对于我国这样一个14亿多人口大国,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关心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命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格外的重视耕地保护工作,采取一系列硬招实招,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并没改变,耕地保护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凸显、任务更艰巨。从数量上看,我国耕地仅占世界9%,总量就那么多,却要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中等水准40%。近年来,为推动经济发展,一些地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以及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流失等问题任旧存在,耕地总量由减转增的基础并不十分牢固。从质量来看,尽管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但耕地质量总体不高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根据质量等级规划区分,我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仅为4.76等,其中7等至10等低质量耕地占比22%,数量超越4亿亩。
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其规模与质量必然的联系我国的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进入新时代以来,为保障粮食安全并满足大家“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的需求,党和国家在耕地保护的政策上也逐步从稳定数量向稳数提质、量质并重上转变,把提升耕地质量置于与稳定耕地数量同等重要的位置。2024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意见》,对稳定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进行了具体部署。2025年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决定将这一法律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10月24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10月28日公开征求意见。这说明我们国家在量质并重加强耕地保护上开始从制度规范逐步跃升到法治建设的轨道,拓宽了加强耕地保护治理的新路径。内蒙古、吉林、重庆等地的经验说明,加强耕地保护不仅要重视数量,也要重视质量,要坚持数量质量一起抓,把规模和质量作为守护粮食安全的“看家本领”。
守牢耕地红线,稳住耕地总量。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严守耕地红线,严格占补平衡管理,统筹农用地布局优化。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坚守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5.46亿亩这一红线,并且逐级分解下达到各地。持续优化耕地布局,南方省份要有序恢复部分流失耕地,尤其是要加强农民承包责任田地的管理,决不能因农民进城务工让耕地和基本农田荒芜。严格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用途管控,严控非农建设、造林种树、种果种茶等占用耕地,确保农田农用、良田粮用。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将各类耕地占用纳入占补平衡统一管理,并坚持“以补定占”,确保省域内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决不突破耕地保护红线,对突破这一红线等重大问题实行“一票否决”。
加强综合治理,提升耕地质量。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利用,提升耕地质量。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并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整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健全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体系,确保高标准农田建一块、成一块,对已建高标准农田严禁擅自占用。加强耕地灌排保障体系建设,统筹水土资源,稳步增加耕地灌溉面积。对酸化、潜育化等退化耕地以及沙化、风蚀、水蚀耕地开展综合治理,防止耕地流失及其质量恶化。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加强耕地盐碱化防治。推进畜禽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加快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改良培肥土壤,提升耕地地力。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对各类占用耕地的补充不仅要数量达标,而且要质量达标,确保达到平衡标准。
坚持量质并重,是我们党和国家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强耕地保护的创新举措和重要经验。从18亿亩耕地红线“绝对不可以突破”到突破红线“严肃问责、终身追责”这一历程来看,党和国家对加强耕地保护“全面从严”的要求一以贯之、决不松懈。“十五五”时期,要从严压实责任,坚持量质并重的思路,健全各项措施,稳耕地数量,提耕地质量,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筑牢坚固的基石,为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应有贡献。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 娟 作者系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紧紧围绕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这一重要任务,持续提升耕地质量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高标准农田的“精雕细琢”到盐碱地的“破茧重生”,内蒙古的广袤土地迸发新活力,为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筑牢根基。2024年,内蒙古粮食产量首次超过800亿斤,达820.1亿斤,居全国第六位。今年有望再获丰收。
内蒙古积极探索现代化良田蝶变之路,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建设农业强区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巴彦淖尔市积极推动一系列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举措落地见效。在杭锦后旗蛮会镇红旗村,7000多亩高标准农田生机盎然。平整的机耕路、整齐的滴灌带、清澈的蓄水池,构成了一幅现代化农业图景。“今年雨水大,高标准农田最大的好处是排沟通畅,从小排沟到支沟再到总干渠,雨再大也不怕积水了,庄稼长得特别好。”红旗村村民常友明尝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好处。
小田变大田,配合北斗导航播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的提高。红旗村党支部书记严有德算了笔账:“引进水肥一体化技术后,一个人能管1000来亩地,每亩节水160立方米,葵花亩均增产100斤,玉米增产100公斤,效益看得见摸得着。”
高标准农田让规模化种植成为可能。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干召庙镇农光村通过土地流转,已形成1600亩洋葱、1100亩西红柿等作物的连片种植。今年,农光村集体收入预计达10万元,实现农户与集体的双赢。“我把自家的土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统一建设高标准农田,每亩地流转费能拿1000多元。我再到合作社打工一天能挣200多元,现在收入比以前好多了。”农光村村民张丽萍说。
截至目前,巴彦淖尔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63.03万亩,计划2027年将灌区内合乎条件的739.3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为促进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奠定基础。从内蒙古全区来看,截至去年底,内蒙古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005万亩。2025年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面积首次跃升全国第一,带动全区耕地质量稳步提升。
面对盐碱地这一“老大难”问题,内蒙古聚力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针对河套、西辽河、土默川等三大灌区不同盐碱类型,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探索工程改造基础上的高效节水与调理剂协同改良模式,科学筛选适宜不一样的区域的耐盐碱作物品种,因地制宜推广盐碱耕地综合利用技术模式。
通辽市是农牧业大市,曾饱受盐碱地的困扰。近年来,盐碱地治理让农牧民生产生活有了大的改观。在通辽市科左中旗丰库牧场荷叶花分场的羊草种子繁育基地,昔日的盐碱地发生了惊人变化。过去,荷叶花分场因盐碱化程度高,土地板结、肥力低下,普通牧草难以生长,土地利用率极低。内蒙古满都呼草业有限公司通过科学的土壤改良措施,种植羊草、披碱草、沙打旺等,逐步改善了土壤结构和酸碱度。
“实施盐碱地治理项目,特种牧草在盐碱地上成功扎根生长,不仅改善了我们这里的生态环境,更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新引擎。企业收完草籽之后,农牧民还能把草打回去,既满足了养殖需求,又能减少饲草费用的开支。”荷叶花分场党支部副书记赵国山说。
在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万亩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经智能化灌排一体节水控盐项目改造后,临河区乌兰图克镇东济村的3000多亩中重度盐碱地变身良田。东济村村委委员武振云和记者说:“以前向日葵亩产才200多斤,今年向日葵出苗率85%以上,亩产预计能达到350斤,盐碱地也能丰产丰收。”截至目前,巴彦淖尔市652.23万亩盐碱地已改良192.4万亩,占总面积的三成,亩均增产10%。
“十四五”时期,内蒙古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已完成盐碱地改造提升240万亩。积极地推进盐碱地农牧业产业链培育和价值链提升,助力内蒙古成功入选全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打造五原县盐碱地向日葵、乌拉特前旗食用菌等农业产业园,带动盐碱地特色农业向产业化、高效益方向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厅长郭占江表示,内蒙古锚定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目标,将加大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力度;启动自治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长效管护机制;有序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分区探索总结改造提升模式;大力推进节水农业,让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大效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经济日报记者 吴 浩)
“亩产622.4公斤,在盐碱地种植条件下表现突出!”国庆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建平乡丽华家庭农场传来水稻新品种“稻花香6号”专家测产好消息。
67岁的农场负责人毛印华对这个新品种十分满意,“一公顷地的产量达9吨,比去年的品种增产1吨以上,明年一定多种这个品种。”他连声感谢说,家里承包的盐碱地改良成了高产田,多亏了省农科院专家们的帮助。
白城市地处吉林省西部,是东北苏打盐碱地的集中分布区。这种盐碱地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盐碱并存,土壤极易板结,通透性差,养分贫瘠,重度苏打盐碱地往往寸草不生、飞鸟不落。党的十八大以来,白城市抓住吉林省实施河湖连通工程等机遇,积极探索盐碱地综合治理途径,取得积极成效。
毛印华于2015年4月来到建平乡承包盐碱地作改良,因为不得法,收粮寥寥,连续赔了3年钱。后来,他请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驻镇赉县试验基地的马巍副研究员作指导,一家人认真学习水稻育苗和田间管理等技术,并认准省农科院推荐的耐盐碱稻种,一步一步走出困境,实现连年丰收。“我家农场今年共种植水稻136公顷,估计能产粮250万斤左右,又是一个丰收年。”毛印华说。
马巍和记者说,盐碱地治理需因地制宜,对于白城市的苏打盐碱地,应通过培肥地力、以水压盐、选育耐盐碱作物等多种方式综合改良。多年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在镇赉县积极探索“以稻治碱”思路,选育出的吉粳816、吉粳830等耐盐碱高品质水稻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
“我们家种的‘稻花香’系列,就是省农科院培育的、适合改良成‘熟地’的高产品种。”镇赉县大河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贾文艳说,她和老伴儿在镇赉县承包盐碱地改良已有20年,目前经营着1200多公顷的盐碱地水稻田。她说,今年白城市气温偏高,无霜期来得晚,水稻籽粒特别饱满,特别是大面积试种了“稻花香6号”,抗倒伏,一公顷地打9吨粮肯定没问题,“我们种出的‘稻花香’大米呈弱碱性,有利于促进人体酸碱平衡,每斤能卖到6元至16.5元不等,在杭州、成都等南方地区可受欢迎了”。
经历了多年的盐碱地改良,并与吉林省农科院等农业研究机构建立起密切联系,贾文艳夫妇对盐碱地改良越来越有信心。“我们已吃到盐碱地改良的甜头了。我老伴儿现在经常说,现在要再给他一大片盐碱地,无论盐碱程度多重,他用3年时间就能将其变成好田。”贾文艳说。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近年来,镇赉县抢抓省内西部河湖连通工程实施机遇,建立起以嫩江为心脏,32条输水渠道为动脉,9座提水泵为关节,四大水系串联成江河互济的大水网。此举使全县的水域面积从2017年9.52万公顷快速增加到2025年10.13万公顷,湿地恢复到20万公顷,不仅大幅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更通过以水洗盐压碱,土壤盐碱程度下降,有机质含量上升,有力促进了粮食生产。
镇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索凤林说,得益于河湖连通工程的实施和“以稻治碱”探索,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连年增加,今年达到292万亩,比上年增加1.5万亩,其中水田面积发展到155.9万亩。“去年我们县水稻产量20.6亿斤,今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镇赉县作为‘吉林省水稻生产第一大县’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索凤林说。
不仅如此,镇赉大米的品牌影响力也在不断的提高。2020年,镇赉县荣获“中国弱碱地稻米之乡”称号;“镇赉大米”2022年获“吉林省著名商标”称号,2023年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今年7月则入围“吉林大米十大地理标志品牌”。
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镇赉县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增加耕地6.64万亩,其中水田5.51万亩。该县土地整理中心主任李洪成说,目前全县还有包括盐碱地在内的耕地后备资源存量面积81.36万亩,预计其中可改良59万亩,这将为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工程提供有力支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经济日报记者 马洪超 张 淇)
走进重庆市梁平区星桥镇两路村,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一望无际,平整的土地上,道路畅通、沟渠相连,清澈的水流顺着灌溉管道精准输送到每一块田地。
“过去,土地分散、零碎,大家看天吃饭,既怕旱,又怕涝。如今,小田整成了大块,地平整、旱能浇、涝能排,种地安心,产量不愁!”60岁的李中财是两路村的种粮大户,谈起今年的收成,他喜上眉梢:“我在村里一共流转了900多亩农田,今年亩产平均1300斤以上,亩产最高达到1600斤,又是个丰收年。”
让李中财更高兴的是,两路村集体经济组织整合了农机、农技资源,为种粮大户提供“耕、种、防、收、烘、销”全链条服务,节约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实现种粮户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益“双提升”,“设施齐全,从种到销,基本用不上人手,种地变得轻松了”。
梁平区是重庆产粮大区,两路村是梁平区的产粮大村。“村里已建成3000多亩集中连片、宜机宜耕的高标准农田,今年的水稻亩产平均超过1200斤,比往年增加了不少。”两路村党总支书记杜江东和记者说,粮食稳产增产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近年来,针对丘陵地区耕地破碎化、机械化率低等问题,两路村以“千年良田”为目标,坚持高规格规划、高质量建设、高要求监管,着力打造现代化农田基础设施体系。杜江东说,他们将全村土地整体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打破零敲碎打模式和原有田埂界限,通过“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实现地块整合,并同步规划建设灌溉管网、机耕道等设施,集中连片率提升至95%以上,形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格局。
放眼整个梁平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高标准农田已累计建成超过80万亩,常年水稻播种面积超过43万亩。梁平区聚奎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王力和记者说,该镇打破地域界限,整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已经实现了高标准农田的全覆盖,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真正让“粮田”变身“良田”。
梁平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张钊介绍,近年来,区里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一块成一块”行动,坚持规划引领,系统构建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利用、管护”一体贯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有力有效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记者了解到,梁平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遵循“一平两通三提升”的基本标准,“一平”就是田块平整,结合地块真实的情况开展整治,同时通过施加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等措施,持续提高耕地质量;“两通”则是通水、通路,当地一方面修建排水沟、安装灌溉管网,确保农田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另一方面修建田间机耕道,打通地块间连接通道,提升农机作业效率;“三提升”指的是提升地力、产量和效益,通过扎实推进“一平两通”,进而实现农田地力稳步增强、粮食产量持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不断的提高的目标。
梁平区还坚持改田与改制相结合,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承包权不变、经营权连片”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无人耕种、无能力种好”的地块实现专业化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种植便利度和生产稳定性,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经测算,高标准农田改造后,亩均节省本金约150元,增产75公斤,大幅度的提升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实现由改前种田积极性不高向改后抢着种粮转变。”张钊说,改善后的生产条件吸引了大量经营主体。目前,全区已有种粮大户400余户,培育龙头加工公司80余家,为现代农业注入了源头活水。
以梁平区文化镇为例,2023年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全镇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000余亩,项目建设前,全镇种植大户只有6户,流转面积不足500亩;项目建成后,各村采用现场叫价和本村大户优先的方式竞标农田的经营权,项目建设区实现了全流转。
今年,梁平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15.1万亩,总投资超过3亿元,项目创新采用“施工+运营”一体化模式。“我们将坚持质量优先,把握工程建设前、中、后3个时间节点,将工程质量监管贯穿建设全过程,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张钊说。(经济日报记者 吴陆牧)
Copyright © 2020 米兰星空体育平台 - 星空XK体育软件下载与赛事推荐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4022770号
